EXHIBITIONS

掛井五郎

日期: 2023年2月25日 – 3月25日
地點: Taka Ishii Gallery (complex665)

本藝廊將採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新型冠狀病毒傳播。

Taka Ishii Gallery 將於2月 25 日(六)至3月25日(六)期間,舉行掛井五郎的個展。掛井為二戰之後日本著名的雕塑藝術家,他自1950年代起以立體作品作為主軸,導入油畫、手繪、蝕刻版畫、平版印刷等不同的媒材及技法,致力於各種自由奔放的創作。本次為掛井於本藝廊的首度展出,將由他持續至晚年的創作生涯所累積下來的龐大作品之中,精選1970年代至2000年代期間的立體作品及油彩畫展示。

1949年正值二戰之後的混亂時期,掛井自靜岡來到東京,首次親眼目睹木內克的雕塑作品。「人生就此開啟」,如同他爾後以這句話回憶起當時,邂逅木內的作品,成為掛井雕塑藝術生涯的開端。隔年他進入東京藝術大學的雕塑科就讀,正式開始投入雕塑創作。然而.他隨後即對於正統的學院派技法感到不滿,便開始追求獨特的人體表現,直接在雕塑的骨架之上施以石膏泥,為自身的作品賦予大膽的扭曲變形。

1957年以作品〈受胎告知(又稱:聖母領報)〉榮獲第21屆新製作展的新人藝術家賞,其後亦發表了許多源自基督教信仰的作品,像是〈處女瑪麗亞〉(1958年)、〈約伯〉(1961年)、〈使徒〉(1962年)等。對於在18歲受洗的掛井而言,製作聖經為主題的作品,不僅是他解讀聖經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表現行為,藉以闡述自身對於人類存在本質的思考脈絡。此外,對於1960年代興起的當代藝術新思潮,像是媒材的多樣化,或是年輕世代藝術家帶來的自由表現手法等,掛井並未隨之唱和,而是專注在自身創作的核心意象,尤其針對古典的「人類」形象,直率地鑽研獨樹一格的具象表現。

觀賞保羅.塞尚的大型作品〈浴女圖〉,可以見到畫中的人體樣態變形到近乎拙劣的程度,形成大自然與人類交融的風景畫作。人類為萬物之本,若不素描人體,是無法理解大自然的。

引用自《掛井五郎作品集》(用美社出版,2009年)

1965年,掛井在參與第8屆聖保羅雙年展的展出之後,遊歷於美國、千里達及托巴哥、巴西、墨西哥等國,其中特別受到墨西哥雕塑風格的感召,自1968年起的兩年間重回墨西哥,並在當地大學任教。回到日本之後,掛井對於人體表現的意識開始有所轉變,作品在形態上因而簡化,使得過往作品具有的質樸印象日益淡薄,也逐漸遠離以基督教為主題的意象,可知掛井的造形意識在接觸墨西哥的文化及木雕創作之後產生了許多變化。1970年代以後,他依然致力於著重肉體質量的戶外雕塑作品,然而在1984年至1985年間製作的《人類的問題》系列中,過去的雕塑作品中所見的塊體被剔除削去,其特徵為修長的身形以及大幅伸展開來的四肢。

此外,在掛井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現的意象──摯愛的母親阿蝶之死,以及自身歷經長期與病魔奮戰的日子,使得1990年代以後的作品中增添了更加豐饒的人性及幽默元素。掛井長達70年的創作人生,即便步入晚年其熱情也不曾熄滅,留下了大量不受既有藝術觀念所侷限的原創作品。

掛井主要的個展有「雕塑.掛井五郎的世界」(現代雕塑中心,東京,1984年)、「往北往東」(中原悌二郎紀念旭川市雕塑美術館,北海道,1999年)、「掛井五郎.夏之森」(大川美術館,群馬,2011年)等。主要的聯展則有「日本近代雕塑的一世紀:由攝影表現至立體造型」(茨城縣近代美術館,1991年;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1991年等地巡迴展出)、「雕塑的新世代展」(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1963年)、「故事展」(靜岡縣立美術館,2021年)等。主要獲得的獎項為第7屆中原悌二郎賞最優秀賞(1976年)、第7屆當代日本雕塑展神戶須磨離宮公園賞(1977年)、第9屆當代日本雕塑展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賞及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賞(1981年)、高村光太郎賞(1981年)、第23屆中原悌二郎賞(1992年)等。

Press Release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