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S

Nicolas Trembley策劃 群展 「民藝」

日期: 2020年10月9日-11月15日 
地點: SHOP Taka Ishii Gallery(香港)
參觀時間採預約制。

SHOP Taka Ishii Gallery隆重宣佈將於2020年10月9日(五)至11月15日(日)期間,舉辦由尼古拉斯·特瑞布雷(Nicolas Trembley)策劃的「民藝」展覽。本群展將展示日本工藝、印刷品、設計商品和出版物。合作夥伴包括兒嶋畫廊、KOMIYAMA TOKYO、黒田陶苑、LYAN ARTS COLLECTION、Shikama Fine Arts,以及藏家Terry Ellis、北村惠子、齋藤正光等共同呈獻本展藝術品和產品。

是次展覽將探討由哲學家和評論家柳宗悦在1920年代末發起的日本民藝運動之現今姿態,以及留下的歷史遺產。著眼於手工藝,這場運動源於從無名工匠創作的普通日常物品和實用物品中尋找美感。柳宗悦非常關注物件的功能性,並描述為一種「忠於用途的真誠」,造就了眾所周知的「YOnoBI」或稱為功能美的表達。透過直覺感知,人人都能欣賞到民藝品的內在美。

「民藝」標題取於自1952年以來出版的同名雜誌。除了一系列精選的《民藝》雜誌,展覽將同時展出由芹沢銈介設計、棟方志功負責插圖,1931年至1951年日本民藝協會出版的《工藝》雜誌。兩本出版物皆是讓公眾接觸民藝哲學的重要渠道。

除了懷舊雜誌,SHOP亦將展示出自朝鮮王朝、以及濱田莊司、河井寛次郎和伯納德·里奇(Bernard Leach)等陶瓷大師的歷史性作品。展覽亦將同場展出為東京的Fennica商店生產的當代陶器,以及藝術家Natsuko Uchino(ナツコ・ウチノ)和馬修·盧茨·基諾伊(Matthew Lutz-Kinoy)創作的「Keramikos」項目。而產自沖繩及北海道的古玩,將與柳宗理等當代設計師的作品並列在牆壁的長架子上,並開展對話。 此外,展覽期間也將同時展示及販賣與民藝運動相關的新版和復古海報、日曆和書籍,以及由平面設計團隊Norm製作的特別海報。

同場展出:

濱田莊司
濱田友緒
甲斐陽一郎
河井寬次郎
川上澄生
加山晴子
Keramikos
金城次郎
黒田辰秋
伯納德·里奇(Bernard Leach)
松田健悟
松田共司
松田米司
棟方志功
Norm
大塚誠一
芹沢銈介
富本憲吉
山田真萬
山田洋次
柳宗悦
柳宗理

策展人背景資料

1965年生於瑞士,尼古拉斯·特瑞布雷(Nicolas Trembley)是一位國際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及顧問,現於巴黎和日內瓦生活。他在龐畢度藝術中心的新媒體部門展開藝術生涯,以策展人與採購錄像作品委員的身分在此工作至1996年。1994年,他共同創立Bureau des Videos—一個供當代藝術家編輯、廣播、和製作錄像作品的平台。

2004年,他加入法國巴黎瑞士文化中心 ,並策劃多個展覽,包括托馬斯·赫史霍恩(Thomas Hirschhorn)「Swiss-Swiss Democracy」(2004-2005年)、約翰·阿姆萊德「John Armleder: Jacques Garcia」(2008年)、韋德·蓋頓(Wade Guyton)「Around Max Bill」(2008年)。自2009年至今,他為位於日內瓦的The Syz Collection策展及擔當顧問。

他著迷於設計與當代藝術的互動,和展覽陳設。展於SHOP Taka Ishii Gallery的「民藝」展覽是他第四個與民藝運動相關的項目。

藝術家背景資料及品牌故事

濱田莊司(1903年 – 1975年)生於神奈川縣。1913年,於東京職工學校(現為東京工業大學)窯業學系畢業。在京都市立陶瓷器試驗場與河井寬次郎開展他的匠人生涯,濱田在一次到我孫子市探訪柳宗悦的過程中認識伯納德·利奇。1920年,他以助理身分與利奇一同前往英國。於1923年重回京都,他加入柳和河井推動民藝運動。他的藝術實踐展現來自多種文化背景的精湛工藝技術。濱田獲任命為柳宗悦的繼任人,在1961年成為第二位日本民藝館館長,及至於1974年就任日本民藝協會會長。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和殊榮,包括獲選為人間國寶(1955年)、日本政府頒授的紫色褒章(1964年)、密西根大學頒授的藝術系榮譽博士學位(1967年)、文化勲章(1968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1973年)等。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濱田莊司展」(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1977年)、「沖縄與濱田莊司展」(浦添市美術館,沖繩,2006年)、「不為人知的濱田莊司展」(栃木縣立美術館,2010年)、「沒後40年 濱田莊司展」(世田谷美術館,東京,2018年)等。

河井寛次郎(1890年 – 1966年)生於島根縣安來市。1914年,他自東京職工學校(現為東京工業大學)畢業,主修陶瓷。同年,他開始於京都市立陶瓷器試驗場工作,並在此研究不同陶釉的運用和結識濱田莊司。1920年,他在京都五條坂建窑。作為民藝運動中著重實用性及簡約設計的關鍵人物,他探索了不同形態及風格的陶瓷,從三彩陶瓷、青瓷、以至三島風格和民間藝術風格的陶瓷。他曾榮獲多個獎項,包括巴黎世博會大獎(1937年)及米蘭三年展國際陶藝展大獎(1957年)。河井謝絕多項名譽,包括人間國寶稱號及文化勲章。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河井寛次郎展 – 生誕1 2 0 年記念展 – 」(河井寬次郎記念館,京都,大阪日本民藝館,2010年)、「河井寛次郎展」(大阪日本民藝館,2016年)、「沒後50年 河井寛次郎展」(松下汐留美術館,東京,2018年)、「陶工·河井寛次郎」(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19年)等。

Keramikos是一個由跨媒界藝術家馬修·盧茨·基諾伊(Matthew Lutz-Kinoy)及Natsuko Uchino(ナツコ・ウチノ)創立的陶藝項目。展覽在2012至2013年間於夏洛特堡,哥本哈根、Kunsthalle Baden-Baden,德國、Elaine Museum für Gegenwarts Kunst,巴塞爾及Villa Romana Florence巡迴展出。

馬修·盧茨·基諾伊(1984年 -)生於紐約,現居於巴黎。他跨媒界的藝術實踐以多元方式呈現,例如舞蹈、雕塑、版畫、陶瓷、和油畫。他於2007年自紐約柯柏聯盟學院畢業,其後於2010年完成在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國際藝術家駐留海外計劃。近期個展包括「Two Hands on Earth)」(Mendes Wood DM,布魯塞爾,2019年)、「Hudson Bathers」(Mendes Wood DM,紐約,2019年)、「Sea Spray」(Vleeshal,米德爾堡,2018年)、「The Meadow」(Le Centre d’édition Contemporaine,日內瓦,2018年)、「Southern Garden of the Château Bellevue」(Le Consortium,第戎,2018年)等。他主要參與的群展包括「Scalable Skeletal Escalator」(Kunsthalle Zürich,2020年)、「Sculpture Garden」(Geneva Biennale,瑞士,2020年)。

Natsuko Uchino(1983年 -)生於日本熊本,現於法國南部生活。她的藝術方式源自她在農務和工藝製作的經驗。以陶瓷為創作媒材,她的作品連結藝術與生態,食物與宴樂。在紐約柯柏聯盟學院畢業後,她參與福岡北九州現代藝術中心的研究項目(2012-2013年)。近期的個展有「Clay, Tiles & Redwood」(Last Resort Gallery,哥本哈根,2018年)、「That Attitude is Rude」(Green Tea Gallery, 京都,2015年)、「Moving Landscapes」(V8 Plattform für Neue Kunst, 卡爾斯魯,2015年)等。她主要參與的群展包括「Complicity」(Fou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亞爾,法國,2020年)、「Je t’épaule tu me respires」(Galerie Marcelle Alix,巴黎,2018年)。

金城次郎(1912年 – 2004年)生於沖繩那霸市。1924年,金城加入陶藝家新垣榮德位於壺屋的陶瓷作坊。同年,他認識新垣的畢生好友──濱田莊司。受柳宗悅對沖繩傳統民間藝術的讚賞所啟發,他以多種技巧如綫雕、指畫裝飾其製作的日用器皿。戰後,金城重開壺屋的陶瓷作坊,並於1951年參與由日本民藝協會主辦的首屆琉球民藝展,在東京展出作品。自1955年,他的作品獲選入國展,並分別於1956年和1957年嬴得新人賞受賞及國畫會受賞。他畢生活躍於推廣帶海洋主題的琉球陶藝。金城榮獲的獎項包括沖繩時報藝術選獎大賞受賞(1967年)、勲六等瑞寶章(1981年)、獲選為人間國寶(1985年)、勲四等瑞寶章(1993年)等。向他致敬的展覽有「金城次郎展」(三宅美術館,鹿兒島,2012-2013年)、「陶工 金城次郎和沖繩的工藝」(倉敷民藝館,岡山,2017年)等。

黒田辰秋(1904年 – 1982年)生於京都祇園漆器匠人之家。他在父親的漆器工作室自學漆器工藝。1924年,黒田加入柳宗悦初發起的民藝運動,隨後於1927年與青田五良創立上賀茂民藝協團。受在朝鮮民俗文化出產的工藝品和傢俱所啟發,他透過不同的形狀、大小、及裝飾發揮其創造力。以在木頭表面深邃地雕刻圖案和鑲嵌較大貝殼等手法強調物質本身,黒田為他的工藝品注入了生命力。黒田同時受西方傢俱設計與梵高的油畫影響,他亦嘗試製作一種他認為是在日本未曾出現的椅櫈設計。1968年,黒田創造的一系列室內陳設獲選購,並置於天皇在東京的新宮殿。他精湛的工藝獲得日本政府認同,獲選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1970年)、獲頒紫色褒章(1971年)、獲選為文化功勞者(1976年)。其作品為多間博物館館藏,包括人間國寶美術館(神奈川)、豊田市美術館(愛知)、北海道立旭川美術館、佐川美術館(滋賀)等。

伯納德·里奇(Bernard Leach)(1887年 – 1979年)被稱為英國制陶業之父,生於香港,兒年時居於日本。曾於南肯辛頓的倫敦藝術學院受訓,他於1909年回到日本,1911年向尾形乾山第六代傳人學習陶藝,及後開展了陶藝創作生涯。受柳宗悅啟蒙,里奇積極投入民藝運動,更擔當教授和支持藝術家的重要角色。他分別於1917年在我孫子市、柳的家中,及於1920年在英國聖艾夫斯建造兩座窑。作為遊走日、英、美的國際藝術家,里奇結合東西的藝術元素,強調不同文化箇中的共同連繫。里奇曾獲多個獎項,包括大英帝國司令勳章(1962年)、日本政府頒授的勲二等瑞寶章(1966年)、英國王室授予的名譽勳位(1973年)、國際交流基金賞(1974年)等。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The Art of Bernard Leach」(維多利亞與亞厘畢博物館, 倫敦,1977年)、「Bernard Leach and His Circle」(泰特現代藝術館, 倫敦, 2009年)、「作陶100年紀念 – 伯納德·里奇展」(日本民藝館, 東京,2012年)、「沒後40年 – 伯納德·里奇展」(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荘美術館, 京都,2019年)等。

棟方志功(1903年 – 1975年)生於青森縣。1924年,他到東京展開創作生涯,並憑油畫首次獲1928年第九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接納展出。受川上澄生的木刻版畫啟發,棟方向創作版畫運動的領導人物平塚運一學習,轉向投入版畫創作。期後受民藝思潮影響,加上柳宗悦的支持,棟方創造出獨有的佛系意像,更為他嬴來多個國際獎項,包括第二屆瑞士國際彩色版畫三年展特別獎(1952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金獎(1955年)、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版畫展金獎(1956年)。1959年,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棟方到美國舉辦多個個展。回國後,他獲日本政府頒授藍色褒章 (1963年)、朝日賞(1964年)、文化勲章(1970年)等。期後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棟方志功展」(費城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2002年–2003年)、「棟方志功展」(府中市美術館,東京,2019年)等。

Norm是一間於1999年在瑞士蘇黎世創立的實驗性平面設計工作室。創辦人迪米特里·布魯尼(Dimitri Bruni)和曼努埃爾·克雷布斯(Manuel Krebs)皆為瑞士設計師。受功能主義的思潮影響,設計團隊以為科隆波恩機場製作富現代主義元素的字體設計項目聞名。

芹沢銈介(1895年 – 1984年)生於静岡縣,在東京職工學校(現為東京工業大學)修讀設計。畢業後,他回到家鄉開展設計及工藝創作。自認識啟蒙老師柳宗悦並閱讀他的文章,芹沢就開始探索染色工藝。1929年,他羸得國畫獎學賞,及至成為國畫會成員。1939年起,他多次走訪沖繩,進一步研究當地的傳統染色工藝「紅型」,以防染染色技巧在表面上印花。芹沢亦以其創立的「型繪染」著名。他出色的工藝獲得眾多殊榮,包括獲日本政府選為人間國寶(1956年)、日本政府頒授的紫色褒章(1966年)、勲四等瑞寶章(1970年)、文化勲章(1976年)、法國藝術與文學勲章(1983年)等。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芹沢銈介的藝術」(國際民間藝術博物館,聖地牙哥,1998年)、「芹沢:日本紡織設計大師」(日本文化協會,紐約,2009年)、「芹沢銈介的作品―金子量重收藏」(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2015年)等。

富本憲吉(1886 – 1963年)生於大阪縣(現為奈良縣)安堵町。他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繼而往倫敦深造,深受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及詹姆斯·惠斯勒(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影響。1911年,他回流日本,成為尾形乾山第六代傳人的學徒,同時為伯納德·利奇的翻譯員。作為早期推動民藝運動的成員,富本與柳宗悅、河井寛次郎及濱田莊司於1926年聯署設立日本民藝美術館的提案。戰後,他搬到京都生活,並於1950年始在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任教。他持續以不斷演化的陶釉配方及精緻風格,配合琺瑯彩、銀和金裝飾,製成藝術品。他曾獲得多個國家級獎項和殊榮,包括獲選為人間國寶(1955年)及獲頒文化勲章(1961年)。他的作品可見於多間博物館館藏,其中包括大原美術館(岡山)、人間國寶美術館(神奈川)、茨城縣陶藝美術館、奈良縣立美術館。向他致敬的展覽包括「富本憲吉展」(國立工藝館,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1991年)、「生誕120年 – 富本憲吉展」(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06年)、「富本憲吉入門 – 為什麼他是日本現代陶瓷大師?」(奈良縣立美術館,2019年)等。

柳宗悦(1889 – 1961年),生於東京。東京帝國大學(現為東京大學)心理學系畢業,期後成為藝術評論家、哲學家、及民藝運動的始創人。他對藝術與宗教哲學濃厚的興趣始於1910年,正是他共同發佈文學雜誌「白樺」的時候。1916年,柳首次到訪韓國探索當地工藝,是次旅程亦是造就隨後於1924年成立的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1925年,柳與陶藝家河井寛次郎、濱田莊司創造了「民藝」一詞,並熱心投身民藝運動。最終,日本民藝館於1936年正式成立。作為首位館長,民藝館在他領導下展示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物件,從日本本土的工藝品至來自沖繩、朝鮮、阿伊努及台灣原住民部族的物件。他一生收藏豐富並擁有17,000件源自日本及海外的工藝品。他眾多的出版物中,《The Unknown Craftsman: A Japanese Insight into Beauty(未知的工匠:日本人對美的認識)》自1972年英文版出版至今仍具影響力。柳獲日本政府選為文化功勞者(1957年)、南韓政府頒授的「寶冠文化勲章」(1984年),成為首位非韓裔得獎者。

柳宗理(1915 – 2011年),柳宗悦之子,生於東京。1940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畢業,他同時研習藝術和建築學,並於40年代為設計師夏洛特·佩里昂(Charlotte Perriand)工作。結合簡約主義和功能主義,並配合日本傳統工藝元素,柳以其工業設計師及柳工業設計研究所創辦人的身分,在戰後日本擔當重要角色。他多個跨媒體設計項目包括奧運火炬、廣告亭、燈光、餐具、玩具、以及地下鐵車站、汽車、和電單車。他著名的傢俱設計──手工製的「蝴蝶」椅櫈(1954年)為多間知名博物館館藏,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倫敦維多利亞與亞厘畢博物館等。他於1977年任職日本民藝協會會長,1978年就任日本民藝館館長。他獲得的獎項及殊榮包括米蘭三年展金牌(1957年)、日本政府頒授的紫色褒章(1981年)、及英國皇家工業設計師獎(2008年)。2002年,柳獲日本政府選為文化功勞者。

特別鳴謝:吉野誠一、繭山悠

Press Release 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