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S

Aaron Siskind

日期: 2018年5月26日 – 6月30日
地點: Taka Ishii Gallery Photography / Film

Taka Ishii Gallery Photography / Film將於5月26日(六)至6月30日(六)期間,舉行亞倫‧西斯肯(Aaron Siskind)個展。本展為Taka Ishii Gallery首度舉辦西斯肯的個展,將由50至60年代所拍攝下的攝影作品,以及70年代的創作《向法蘭茲‧克萊因致敬(Homage to Franz Kline)》系列中,精選9件作品展示。

西斯肯在1930年代初期擔任英文科教師之餘,開始了自身的攝影創作之路。1932年起加入影像工作者‧攝影家組織Film & Photo League,以紀實攝影家之姿從事活動。1935年他雖然暫時脫離組織,然而該組織隨後更名為Photo League,將重心轉向平面攝影,且當時世界經濟大恐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尚未平息,其活動內容也因而增強了政治層面的參與度。於是西斯肯在1936年以教師兼攝影家的身分重回組織,率領志同道合的學生共同發起Feature Group,以苦於大蕭條的紐約市民做為攝影對象,留下了大量的紀錄。Feature Group的活動核心在於透過組織成員集體進行縝密的調查、觀察以及議論,在當時受到政治左派分子之間的廣大矚目。尤其是在系列作品《Harlem Document》(1935-40年)中,對於非裔美國人居住的地區進行文化、社會、經濟等全面性的分析,為當代的新聞攝影帶來深遠的影響,也成為紀實攝影的代表性作品。

在西斯肯的創作中,素來可見他對於形狀及平面性的追求,這種創作精神體現於將建築物作為攝影對象的系列作品裡,尤其是在以賓州當地特色建築為題材的《Tabernacle City》(1941年)系列中集大成,展現豐碩的成果。像是圍繞在建築周邊的環境以及本身的結構等,可以觀察到他針對形式進行深入的探討,除去針對攝影對象所抱持的成見,僅揭露出事實所在,以促使攝影對象進而為自身闡述。然而,縱使在這些作品中得以一窺西斯肯從事紀實攝影的基本姿態,他在創作時脫離社會與政治議題的態度,亦能嗅出他爾後與Photo League劃清界線的關鍵所在。

此外,西斯肯自1940年代起接觸到當代藝術的思潮,並與紐約派藝術家展開密切的交流。在造訪瑪莎葡萄園島及格洛斯特等地之後,他的拍攝對象擴及到靜物、現成物、街頭塗鴉、斑駁海報、上漆的斷壁殘垣等,透過特寫來強調線條、色調與質感,作品中捕捉的形態也逐漸趨於抽象。他體認到攝影對象之間的關聯性(抑或彼此的孤立性),以及涉及其中的自我,作品中層層堆疊了藝術家個人的經驗,並不試圖藉由畫面說明或是描寫任何事物,所有的闡述及主張盡在作品之中。

再度重申,「活著」的形式,是在一個嚴格規範下所形成的四角形空間,也就是以平面且不會變形的空間做為背景,在當中扮演其角色。而且,這些形式無法逃入透視圖法所形成的深度之中。長方形的四個角是對且不容改變的邊界,當中僅存在著劇中故事裡做為攝影對象的「物體」,以及身為觀眾的你

亞倫‧西斯肯,〈The Drama of Objects〉,《Minicam Photography》
1945年6月號(Vol. 8, No. 9), p.93

西斯肯的作品徹底保有平面攝影本身特色以及具備客觀性的意象,也同時捕捉到現實世界中的抽象特質,這樣的創作深獲以經營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為主的畫廊之賞識及好評。他於1961年造訪墨西哥時,見到滿布於街頭牆面隨意塗鴉所留下的筆觸,便聯想起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也是他的好友法蘭茲‧克萊因(Franz Kline,1910-1962年)的創作風格,於是自1972年至75年間,分別在六個不同的地點拍攝,完成系列作品《向法蘭茲‧克萊因致敬(Homage to Franz Kline)》。在該系列裡,並沒有實際拍攝下克萊因的創作及其背後展現的精神,而是將攝影對象由原本的文脈中切割開來,以一種極有條理的方式在相紙的領域中架構出全新的關聯性。

這個看似極度個人的世界,主題是什麼呢?(……)我所意識到、感受到的是,我自身創作的攝影作品,以及這些作品與我其他攝影創作之間的關聯性。更普遍的法是,與其他我所經歷的攝影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亞倫‧西斯肯,〈現代攝影為何?(What is Modern Photography?)〉,1950年10月20日
摘錄自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之座談會與談內容

亞倫‧西斯肯(Aaron Siskind),1903年生於紐約(1991年歿)。原於公立學校擔任英文科教師,在1930年首度接觸攝影。1932年起加入攝影組織Film & Photo League(1935年退出)。1936年接受席德‧格羅斯曼(Sid Grossman)的邀請回到Photo League參與活動,並發起Feature Group,完成《Harlem Document》等系列作品。1941年發表費時10年的創作《Tabernacle City》之後,因Photo League與共產黨的密切往來,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於同年正式退出Photo League。他與法蘭茲‧克萊恩因(Franz Kline)、巴尼特‧紐曼(Barnett Newman)、威廉‧德‧庫寧(William de Kooning)等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家有著非常深厚的交情,也是唯一一位在以抽象表現主義作品為主的藝廊多次展出的攝影家。1948年造訪芝加哥時,與哈利‧卡拉漢(Harry Callahan)相識,隨後於1949年辭去英文科教師一職,1951年在卡拉漢的邀請之下,開始於伊利諾理工學院之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前身為The New Bauhaus Chicago)任教攝影科目。期間完成了《Louis Sullivan Project》(1952-53年)等作品,記錄下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與丹克瑪‧艾德勒(Dankmar Adler)所設計的建築,他們皆為芝加哥派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家,該派別以鋼筋結構的摩天大樓聞名於世。其後再度接受卡拉漢的邀請,於1971年到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任教。此外,他也參與非營利組織的攝影教育學會之設立,以及擔任文學攝影雜誌《Choice》的共同編輯等工作,在攝影教育的領域上亦有諸多遠大的貢獻。主要個展有「Aaron Siskind: Photographs」(阿爾弗雷德大學,阿爾弗雷德,1958年)、「The Photographs of Aaron Siskind」(喬治‧伊士曼博物館,羅切斯特,1965年)、「Siskind from the Collection」(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1989年)等。主要的公共典藏則有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蓋蒂中心(洛杉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等。

Press Release Download